南宫·NG28(中国区)官方网站南宫·NG28(中国区)官方网站

英诺激光2022年年度董事会运营批评南宫·NG28登陆

发布时间 : 2024-07-26  浏览次数 :

  激光是二十世纪继核能、半导体、计算机后又一重大发明,并凭借其良好的单色性、方向性、亮度等特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被誉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自激光技术发明以来,其已成为众多领域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与激光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丰富和庞大的激光产业以及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分布。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光学材料及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装置与设备,下游则以激光应用产品、激光制造装备、消费产品、仪器设备为主。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及销售激光器和整体解决方案,重点面向“工业应用”和“生物医疗应用”两大赛道,涉及产业链中游和下游。

  激光器是激光的发生装置,主要由泵浦源、增益介质、谐振腔等组成。泵浦源为激光器的激发源,增益介质指可将光放大的工作物质,谐振腔为泵浦光源与增益介质之间的回路。在工作状态下增益介质通过吸收泵浦源提供的能量,经谐振腔振荡选模输出激光。激光器是激光解决方案的核心部件,在激光解决方案的成本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激光器技术水平更是影响激光解决方案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

  综合上述分类方法,固体及超快激光器(含皮秒、飞秒)与光纤激光器是目前市场上两种主流激光器。固体及超快激光器(含皮秒、飞秒)被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场景中,因为其可以通过非线性晶体将红外光转换输出绿光、紫外光、深紫外等多种短波长的光束,材料适用范围广,光束质量好,单脉冲能量大,热效应小,能够实现“冷加工”,可以应用于精度小于20微米的高精度场景,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目前,国家重点支持、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前沿科技领域主要包括半导体、环境分析、生物医疗、基因分析、核聚变等,其应用精度均进入亚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固体及超快激光器的优势成为这些应用场景中核心光源的优先选择。《2022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和《2023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纳秒紫外激光器2021年出货量约为27000台;预计超快激光器市场规模将于2023年达到39.5亿元。

  公司激光器产品涉及全固态(DPSS)、MOPA光纤(偏振)及固体-光纤混合模式等主流增益介质方式,覆盖从红外到深紫外的不同波段,从纳秒到飞秒的多种脉宽,被应用于工业微加工、生物医学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激光微加工是一种精密加工工艺,加工精度一般在微米级别。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处在向精密化发展的道路上,微加工技术正成为精密制造的主流技术趋势,需要在各种材料表面或者三维空间实现微米、亚微米乃至纳米量级精度的结构、纹理、微孔等加工并尽可能地消除热效应影响。激光技术具备加工质量好、效率高、非接触式、材料损伤小等特点,成为微加工领域的主要工具之一。以紫外、深紫外为代表的超短波长的固体激光器和以皮秒、飞秒为代表的超快激光器具有超快超精、高聚焦能力、“冷加工”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微加工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在微加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渗透到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显示等细分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AR/VR、可穿戴设备及智能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时尚化要求增多,消费电子行业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断提升。以智能手机为例,其摄像头、显示屏、线路板、天线等数百个零部件均对制造精密度提出很高的要求。激光作为一种新型加工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不对基体造成损害等特点,符合电子产品精密加工的需求,已应用到手机加工制造大部分环节。绿光及紫外波长中高功率纳秒激光器及皮秒激光器可用于玻璃盖板/背板、摄像头蓝宝石的切割及金属结构框架和屏幕钻孔等加工过程;低功率纳秒激光器可在绿光和紫外波段用于金属及非金属材料表面打标等加工过程。

  2022年,消费电子行业出现了需求不振的状况。经历了此番调整之后,其市场情绪有望得到恢复,但短期内需对修复进展持审慎态度。以智能手机为例,根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06亿部,同比下降11.3%;预计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会低于12亿台,同比下降1.1%;线年才会出现,预计同比增长5.9%。但是,消费电子行业规模大,不乏一些新产品和新工艺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以及消费电子行业的部分加工技术复用到相关行业的可能性,前述机会将对具备创新能力的头部公司有利。

  刚性和柔性印制电路板(PCB/FPC)行业是承载电子元器件并连接电路的桥梁,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子、消费电子、计算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生物医疗等领域,其发展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技术水准。

  激光技术日益成为该行业的重要加工方式之一。以印制电路板的切割加工为例,传统的加工方式是通过模具进行机械冲压,该接触式机械加工方式存在技术劣势。激光加工方式对部件的热影响小,具有光滑的边缘和低碳化度。中低功率纳秒激光器(紫外、绿光波长)可用于电路板打标等加工过程;中高功率纳秒激光器(绿光、紫外波长)和皮秒、飞秒激光器(红外、绿光波长)可用于PCB/FPC板的切割、钻孔及PI膜的切割等加工过程。未来,随着在加厚铜板、更高层数、更低轮廓或更小孔径等方面的新工艺需求增多,激光加工方式在PCB/FPC行业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据行业知名研究机构Prismark统计,2022年全球PCB产业总产值达817.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随着新科技应用如 AI、5G 网络通讯、新能源车、封装基板等持续带动,预估未来5年该行业仍将稳步成长。根据Prismark预测,2022至2027年之间全球PCB行业产值将以3.8%的年复合增长率成长,到2027年将达到983.88亿美元。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消费占比逐年提高。在双碳背景下南宫·NG28平台,尤以光伏为代表的产业加速发展。根据IRENA的《World Enegry Transitions Outlook 2022》报告显示,光伏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比例有望在2030年、2050年分别达到19%、29%。由此可见,未来近30年间,光伏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激光微加工技术因其快速、精确、零接触以及良好的热效应等优势,在电池的切割、划线及表面加工、钻孔、激光晶化等方面获得重要应用。以光伏行业为例,在提效降本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机械加工手段在精度、加工效率、可靠性、适用范围等诸多方面开始难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而激光加工在以上方面均表现出色、优势显著,适配PERC、TOPCon、HJT、钙钛矿等多种高效电池技术。

  在半导体芯片制造的部分关键制程中,激光是有效的加工手段之一,而稳定可靠的高功率绿光、紫外和深紫外激光器是相关设备中的关键部件。 根据SEMI的数据,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有望达11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1.24%, 预计2023年将出现短期收缩至912亿美元,但2024年将在前端和后端市场的推动下反弹。其中,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的成长速度高于全球市场的水平,而关键制程设备的国产化率较低。以前道制程的半导体量/检测设备为例,其价值在半导体设备中占比约 10%左右,但全球及国内市场仍被国外设备厂商垄断,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技术被视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它既继承了无机LED的高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体积小、轻薄,还能实现节能的效果。

  目前,Micro LED产业距离大规模商用尚待时日,制造难点体现在外延制造、芯片制造、驱动设计、巨量转移、检测与修复等多方面。其中,激光辅助转移技术利用界面区域材料吸收光束能量,进而引起快速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产生驱动力来调控界面状态, 以克服表层材料与Micro LED的黏附力, 可以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可达到较高的良率、精度和转移速率,从而快速、大规模地从原始基板上转移晶粒,有望成为加快Micro LED商用进程的主流巨量转移技术。

  行业终端客户的态度和行业研究机构的成果等信息表明,Micro LED行业有望于2025年起加速发展,逐步在AR/VR、智能手表等领域进入消费级应用。

  全球制造业向精密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愈加显著。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精度达到微米、纳米级的微加工技术,而我国也处于制造业从中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型升级的过程,鉴于激光技术是发展高端精密制造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所以微加工激光技术将朝着更短波长、更窄脉宽、更高功率的方向发展,有望加速对传统加工技术的替代。因此,有效融合激光光源和精密光学设计、视觉图像处理、运动控制、光-材料作用机理等技术的能力是推动微加工应用发展水平的关键。

  激光技术已成为生物医疗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应用场景包括器械制造、诊断和治疗等领域。根据《中国工程科学》刊文《我国激光技术医疗应用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引用的 Allied Market Research市场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世界激光医疗市场达到51.16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增加到 125.86亿美元,年均增长约为 13.6%;美国、欧洲、以色列和日本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公司在高值医疗器械和光声成像领域开展了开拓性工作。

  公司业务所对应的领域主要是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行业,包括神经类、主动脉及外周类、电生理类和结构性心脏病类等细分创新器械领域。该领域的产品种类众多,以神经类器械为例,产品分为缺血类、出血类和通路类等不同功能,涉及支架类、导管类、弹簧圈等多种形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左右,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渗透率较低,未来几年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冠脉介入治疗已基本成熟,冠脉支架市场已基本完成进口替代,而神经类、主动脉及外周类、电生理类等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的国产化率较低。因此,基于渗透率提升和国产化替代等多重因素,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行业将持续处于快速发展期。

  飞秒激光技术可以实现近乎无热效应的“冷”加工,其超短的脉宽带来的极高峰值功率会产生多光子吸收,将材料略过熔融过程直接蒸发,在材料上无残余热、无残渣,达成高精度且干净的加工,因此,激光技术成为上述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的重要加工方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在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材的制造领域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公司率先开发了“双波段飞秒激光支架微加工系统”等激光加工和后处理全线设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装备、工艺和材料运用能力。

  光声成像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非入侵式和非电离式的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脉冲激光照射生物组织产生超声信号以实现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组织图像。

  作为一种全球前沿技术,其越来越多地得到业界的关注,成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的一部分。相较于光学成像技术,光声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实现高清分辨率成像,提供一种无创、无电离辐射、无需标记物的检测手段,显著提高医学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因此,光声技术在生物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适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眼科疾病等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诊疗领域。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提高、人们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医学诊断和治疗模式向着精准性、微创性、无创性方向发展,而激光技术凭借其高能量密度、方向性、单色性和相干性等诸多优势,可实现超低热损伤、超低出血量、选择性吸收、冷精细切割等过程,将在器械制造、诊断和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公司是全球少数同时具有纳秒、亚纳秒、皮秒、飞秒级微加工激光器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激光器生产厂商之一,是全球少数实现工业深紫外纳秒激光器批量供应的生产商之一;公司的紫外纳秒激光器销量持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用于芯片制造关键制程的激光器产品获得国外知名半导体装备公司的认可;在消费电子、光伏等领域的模组/设备等产品性能得到客户认可;在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领域的设备和制造能力填补了国内空白;光声显微镜凭借三光路同轴成像能力,在满足3微米高分辨率的要求下其成像速度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及销售激光器和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可应用于工业和生物医疗等领域,销售模式主要为直销,销售区域覆盖中国、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客户主要为设备集成商、工业制造商、医疗器械商、科研机构等,已进入苹果、美敦力、国外知名半导体装备公司等全球知名企业供应链。

  激光器产品包括DPSS调Q纳秒激光器、超短脉冲激光器(皮秒、飞秒级)和MOPA纳秒/亚纳秒激光器,覆盖从红外到深紫外的不同波段,从纳秒到飞秒的多种脉宽。

  公司凭借拥有激光器等核心部件的能力,发挥在精密光学设计、视觉图像处理、运动控制、光-材料作用机理等方面多项自主核心技术,以嵌入式模组、设备、制造服务等多种形式为有需要的终端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打造激光器领先优势的过程中,激光器的创新工作离不开对终端需求的理解,而在解决行业“痛点”的过程中,终端需求往往须依赖对激光器的深度定制来满足,因此,公司依据行业成熟度水平或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有目标地拓展部分嵌入式模组或设备业务。与此同时,在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领域中,其制造难度涉及“装备、工艺和材料”等多要素,而公司顺应客户需求形成了全线解决方案能力,将业务延伸至“仿真-生产-测试-优化”的制造服务环节。因此,嵌入式模组、设备、制造服务等多种形式在提高对终端需求趋势的洞察力、引领行业创新应用场景和培育公司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体而言,公司根据下游应用的成熟度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决定激光器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对于比较成熟的下游场景,公司始终致力于为下游设备集成商客户规模化提供最具性价比的激光器产品,而对于新兴应用场景或客户定制程度高的专用设备领域,公司会发挥激光器能力率先采用直接开发或同设备集成商联合开发的模式,旨在通过对“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的深度定制来整体优化效果,解决行业需求“痛点”来为行业提供最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超快激光器和光学/运控/视觉系统为重要客户开发了“晶圆级光学玻璃镜头(WLG)激光分切模组”,可批量完成切割及裂片工艺,高精度控制同心度偏差,助力客户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定制激光器和光学/运控/视觉系统为光伏行业开发了TOPCon激光SE直掺设备。

  该设备所采用的 QuaPulseTM时空调制技术通过度精准调制手段,可实现更加均匀的工艺输出效果,助力TOPCon电池显著提效,性价比表现优秀。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飞秒激光器和光学/运控/视觉系统为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行业开发了以激光精密加工为核心制程的全线解决方案,凭借自主装备、工艺和对材料的运用能力,可为客户提供“仿真-生产-测试-优化”的制造服务,满足客户高质量南宫·NG28登陆、高效率、高柔性的研发、试产和量产需求。

  公司采用自主的多款激光器和三光路同轴成像技术开发了高分辨率光声显微镜产品,其分辨率突破至3um,可实现毛细血管级的清晰成像,同时,在满足高分辨率的要求下,能够实现13秒内完成512层三维立体扫描成像,达到了全球最快的成像速度,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眼科疾病等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诊疗领域提供全新的无创、无电离辐射、无需标记物的检测手段。

  公司自成立以来建立了完整的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流程。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采购方面,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光学类、电学类和机械类原材料。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制订了规范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公司基于生产计划并结合研发、生产需要,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所需物料由供应链管理部集中采购。公司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会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公司具体要求与供应商明确供货的质量标准。公司通过资信备案、样品认证等严格把关,并通过询价、比价及谈判确定采购价格,对供货质量实行到货检验。公司每月根据验收入库的物料数量与供应商进行对账,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采购款项的支付。

  生产方面,公司根据未来市场预测、过往需求情况、在手订单等因素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对于具有通用性、销量较大的部分激光器产品采取备货式的生产模式,保持合理的库存水平,以加快客户需求响应速度;对于不具备通用性、销量较小的部分激光器产品及定制化的模组和设备方案,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公司在与客户签订正式购销合同后再行组织生产。

  公司激光器一般为标准化批量生产,少量激光器需按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模组和设备等多为定制化生产。标准化批量生产主要包括光机电装配、激光头组装、激光腔密封、性能测试等工序;定制化生产需根据客户需求组织研发部门进行研发和设计,方案得到客户认可后即可进入生产程序,该模式的研发工作主要建立在公司已取得的研发成果之上,研发周期可控。

  销售方面,公司产品销售主要通过直销的方式进行,下游客户为装备集成商、工业制造商、科研机构等。公司境内销售主要由公司及国内子公司常州英诺负责,境外销售主要由境外子公司AOC负责。公司境内销售全部采用直销模式。销售部门在年末制定次年销售计划,销售人员通过客户拜访、展会、新品发布会、行业推广等方式获取订单。同时,由于公司产品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部分客户也会经其他客户推荐或者通过浏览公司官网等方式主动向公司采购。

  公司境外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公司通过客户拜访、展会、网络、市场人员开拓等方式进行营销活动来获得订单。公司少量境外销售采用中间商模式,由具有当地市场开拓能力的中间商买断式销售。

  研发方面,公司在国内和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优势互补。北美研发中心立足全球激光技术前沿,紧跟国际先进激光技术的发展趋势,保持技术先进性;在深圳和常州两地依据当地产业集群特点设有研发中心,利用贴近国内市场的优势,积极拓展在多场景、多行业的激光技术及应用研究。此外,公司建立了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利于公司持续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公司核心技术竞争力。

  公司业绩驱动因素包括内外两方面,一方面受益于行业整体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有机会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在人才团队、业务布局、经营水平、中美协同、品牌和客户等方面的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以制造业为例,激光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先进技术之一,具有传统加工方式所不具有的高精密、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等优点,在加工材料的材质、形状、尺寸和加工环境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能较好地解决不同材料的加工、成型和精炼等技术问题。

  随着激光器技术和激光微加工应用技术不断发展,激光加工技术能够在更多领域替代传统机械加工,激光微加工则凭借其精度高、柔性强、热效应小、适用面广泛等优势,逐步成为高端精密制造领域的核心加工手段。

  激光技术可以实现切割、焊接、钻孔、打标、雕刻、划线、光固化、改性、测量、诊断等多种加工过程,广泛地应用于消费电子、3D打印、半导体、新能源、显示、生物医疗、激光检测等领域。鉴于国内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将牵引国内激光企业的进步。

  总而言之,国内的激光企业将会在“强链补链”的背景下,加快缩小与国际同行的性能差距,凸显供应链和响应速度的优势,提高激光技术渗透率,扩展应用场景,凭借创新技术和产品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公司在人才团队、业务布局、经营水平、中美协同、品牌和客户等方面形成度竞争优势,已取得细分行业头部地位,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公司拥有国际化背景的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服务和职能管理团队,专业当责,高效协作。特别是,公司拥有高水平、高学历、丰富产业化经验的研发团队,汇集了设计激光技术及应用、光学设计、光机电一体化、工业激光器生产、软件技术等不同学科背景和多元化从业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具有互补性,合作时间较长,为公司研发活动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激光器方面,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在整体解决方案方面,公司利用自主核心技术,紧贴需求进行创新,协助重要客户完成工艺升级和技术进步。同时,公司注重把控产品和服务质量,严格遵循ISO9001和ISO13485等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到激光头组装、控制箱设计与装配、整机组装及测试、医疗器械制造等关键生产环节。

  近年来,公司的毛利率、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等经营水平在多数时期均处于同行前列,这得益于公司基于自身优势所构建的以创新驱动的商业模式,有助于公司持续实现健康发展。尽管报告期内受消费电子等行业需求不振导致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出现下滑,但稳定的毛利率水平证明了公司在业内的竞争力,保障了健康的经营基础。

  公司在中美两地建有完善的业务体系,有利于贴近国内外客户需求,开拓全球市场。中美两地同时设立应用实验室,可以积极参与客户项目的初期研发和中后期的应用改进过程,协助客户完成技术进步;中美两地售前售后体系能够有效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及时的售前咨询、售中指导和售后维护服务,有利于公司与客户维持长期合作关系。

  公司从事激光器业务起步较早,相较于多数国内同行,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并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主要为激光设备集成商、工业制造商、医疗器械商、科研机构等,销售区域覆盖中国、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

  除上述在人才团队、业务布局、经营水平、中美协同、品牌和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外,公司重点打造战略洞察、核心技术和效率驱动等核心竞争力,共同组成了完善的竞争优势体系。

  公司凭借对产业趋势的深刻理解,时刻保持敏锐的战略洞察力,识别产业节奏和行业需求的“痛点”,适时、精准地开发创新方案,构建了业界独特的商业模式。

  公司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激光技术,在激光器和整体解决方案领域拥有较为深厚的技术储备,为公司技术转化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核心技术、专利等均为自主研发取得。

  “效率驱动”历来是公司的核心经营理念之一。公司秉承“理论指导创新”和“技术复用”的原则践行“正向研发”,为客户快速、高效地提供解决方案;公司建立并持续优化研发流程、生产工艺、供应链保障,力求提升交付及服务响应速度;公司按计划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力求建立公司管理、经营、分析等业务的信息系统支持平台,构成公司完整的信息化生态链。

  2022年,全球宏观环境复杂多变,部分行业的需求不振。及至岁末年初,随着经济社会逐步恢复了正常秩序,激光产业受益于高端制造的需求也迈出了“危中寻机”的坚定脚步。公司围绕2022年度经营计划,紧抓有利契机来提速在新兴应用场景的布局,克服不利因素以稳定在成熟应用场景的基础。尽管短期内年度业绩出现下滑,但公司保持了健康的经营水平,新布局的应用场景进展良好,均将保障公司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受制于消费电子等成熟应用场景的需求不振,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1,976.12万元,同比下降约18.21%;受收入下滑导致营业利润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减少和减值准备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257.36万元,同比下降约69.87%;毛利率约为52.58%,表明公司拥有健康发展的基础;研发费用率约为16.98%,所投向的高值医疗器械、光伏等业务取得快速发展,使收入来源的结构更加多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10,719.23万元,同比增长322.88%,表明公司的盈利质量和风险意识均保持良好状态。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紧扣商业模式,以激光器为核心强化平台能力;提速在新兴应用场景的布局,成效显著;发挥中美协同优势发力海外市场,开局良好;重视研发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以上各项工作均为公司克服短期波动、赢得未来发展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以激光器为核心,以整体解决方案为触角,面向全球市场践行“用激光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重点服务于“工业应用”和“生物医疗应用”两个重大领域,有步骤地拓展消费电子、高值医疗器械、新能源、显示等“有深度、有宽度、有长度”的细分场景,加强需求洞察解决行业“痛点”,凭借核心技术引领创新应用,从而在持续健康经营的基础上,赢得跨越式增长机会。

  激光器是激光解决方案的核心器件。随着激光技术不断在下业提升渗透率,特别是在高端精密制造或行业关键“痛点”的场景中,激光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公司凭借自主激光器的领先地位,有效牵引“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的平台能力不断提升:

  (1)在光源方面,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微加工激光器提供商,是全球少数同时具有纳秒、亚纳秒、皮秒、飞秒级微加工激光器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激光器生产厂商之一,是全球少数实现工业深紫外纳秒激光器批量供应的生产商之一。

  (2)其次,公司在消费电子、光伏、高值医疗器械、光声显微镜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水平,反映了光学/运控/视觉系统及控制软件等设备级能力的出色水平。

  (3)再次,公司对“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功底扎实,在深刻理解客户工艺“痛点”的基础上,秉承“理论指导创新”和“技术复用”的原则践行“正向研发”,可为客户快速、高效地提供解决方案。

  公司在消费电子、生物医疗和光伏等下游若干跨行业的应用成果表明,自主激光器能力是激光技术的关键所在,平台能力可支撑公司不断拓展新兴应用场景,坚持针对行业“痛点”开发创新方案是长期赢得客户的重要途径。

  报告期内,在“工业应用”和“生物医疗应用”两个重大领域,公司审慎研判“技术有深度、市场有宽度和产业前景有长度”的细分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或落地了高值医疗器械、光伏、半导体等新兴应用场景。

  公司在生物医疗领域实现收入约2,564.09万元,同比增长约111.20%,以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领域的设备销售和制造服务为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面向“激光加工和后处理”等多项关键制程的全线解决方案能力,可满足客户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的研发、试产和量产需求。

  公司在光伏领域不仅推出了TOPCon激光掺杂设备,而且全面布局了Perc、BC等多种电池技术所需激光器、光学模组或关键设备等业务。其中,在TOPCon领域,激光SE直掺设备项目从立项到落地仅用了约11个月时间,截至本报告日,提效水平得到客户认可,已取得首批订单,现正拓展市场和迭发下一代产品;在Perc领域,公司继推出“ELITE系列MOPA纳秒/亚纳秒激光器”之后,针对存量产线的部分提效需求定制开发了“QuaPulseTM激光器和光学模组”,已交付样机;在领域,公司已开展BC电池开膜设备等项目的研发工作。上述系统性工作,不仅有力支持了TOPCon主流量产技术,同时可对存量Perc产线进行提效升级和对BC等未来电池技术提供持续性拓展,从而为行业提供全面的降本提效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公司对光伏行业“痛点”需求的深刻理解、拥有自主激光器对解决行业“痛点”需求的关键作用、和“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一体化平台能力对跨行业拓展应用场景的优势。

  公司在半导体领域实现收入约783.60万元,较上年实现显著增长,产品以碳化硅退火制程的激光器为主,亦有少量应用在硅基半导体检测等关键制程的紫外和深紫外等激光器,客户以国外知名半导体装备公司为主。

  此外,在消费电子等成熟应用场景,公司经受了需求不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对此,公司在“开源”新兴应用场景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对成熟应用场景“挖潜”的工作。报告期内,公司与下游重要客户L为终端客户A开发了用于盖板/背板等部件的激光加工设备,来自该客户L的收入较此前几年取得显著增长;公司针对PCB/PFC行业立项了相关项目,以满足该行业技术升级的需求;公司同样重视将消费电子行业的成熟技术和设备在行业进行复用。

  综上,公司通过精耕深耕成熟应用场景和创新驱动布局“蓝海”市场等方式,使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健康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鉴于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公司发挥中美两地布局的协同优势而发力海外市场,开局良好。公司起步于美国,在美国等20多个海外国家或地区奠定了很好客户基础。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公司通过聚焦国内市场使技术、产品和供应链能力不断成熟,已具备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能力。因此,公司将拓展海外市场作为2022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报告期内,公司在国外市场实现收入约5,209.06万元,同比增长约98.62%,主要服务于半导体、生物医疗和消费品等行业,终端客户包括住友重工(SHI)、美敦力(Medtronic)、强生(Johnson &Johnson)和Diamond Foundry等全球知名公司。其中,在高值医疗器械领域,国外的业务类型仍以销售激光器和设备为主,但已在拓展制造服务方面实现首次突破。

  激光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不论在“工业应用”还是“生物医疗应用”等领域,其本质是基于光与不同材料相互作用的理解、将最优的激光光束定位到目标材料位置、产生最优的能量利用效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过程达到令客户满意的效果。因此,公司基于“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的平台能力,以光与材料相互作用为出发点开展正向研发,分析行业需求的“痛点”,借助仿真手段模拟工艺效果,进而精准地对激光器、光学/运控/视觉模组进行优化组合或深度定制,并实现了相关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的复用。

  “理论指导创新”和“技术复用”在众多业务场景中均有所体现。例如,在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的制造服务领域,根据客户的产品设计方案,公司通过仿真系统模拟加工制程对力学特性等关键指标的影响,对比微加工工艺数据库快速匹配最佳参数,为客户提供从研发试样到量产的最优制程方案;在光伏激光直掺设备领域,公司复用了光声显微镜等产品的空间能量分布和时间分布的技术,从而将掺杂过程中的热损伤降到最低程度。正是凭借“理论指导创新”和“技术复用”的原则,公司可以将下游众多跨行业细分场景的本质需求化繁为简,从而提高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快速性和经济性。

  作为承担创新工作任务的技术创新中心,自身按照“建立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团队、研发创新产品、开拓创新应用”的部门使命,积极发掘具备战略“深度、宽度和长度”的市场机会来立项攻关,打通“光、机、电、算、化”交叉学科来实现跨专业联动,将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新业务,为公司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其纵向联系北美研发中心和各事业部,铺就从前沿技术到新业务孵化的研发路径,横向联合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相关企业等外部力量,增加面向新场景和新行业的研发抓手,从而构建起全链条、多抓手、可持续的研发体系。公司依托与浙江大学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在高功率固体激光器和连续266激光器等项目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分别联合推进光声显微镜等光学成像设备的研发或在血氧监测、动物模型监测和皮肤健康及化妆品评价等场景的临床开发或商业应用工作。前述校企合作对技术储备、商业孵化和人才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申请知识产权493项,其中美国专利6项,发明专利175项,实用新型专利152项,外观专利2项,PCT专利申请25项,软件著作权43项,商标90项;授权知识产权312项,其中美国专利6项,发明专利46项,实用新型专利127项,外观专利2项,专利许可4项,软件著作权43项,商标84项。

  报告期内及至本报告日,公司和子公司常州英诺双双入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申报的“全光纤非线性单光子显微光谱仪”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正式立项,“激光医疗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的认定,“AOFemto-4双波段飞秒激光心脑血管支架微加工系统”先后获得常州市和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的认定。

  近年来,激光技术的突出优势在各行业逐渐体现,终端需求处于从低端到高端、从空白到优化的转型升级,而政府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国内激光产业。因此,国内激光器和激光加工装备行业出现了可喜的发展。一方面,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显著提升,在部分领域和部分企业中显现出可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趋势,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参与到全球大市场中;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国内企业的“含金量”也将受到考验,部分拥有核心技术的“硬核”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细数若干重大市场机会,无论是切割、焊接、钻孔、打标、雕刻、划线、光固化、改性、测量、诊断等场景,还是消费电子、3D打印、半导体、新能源、显示、生物医疗、激光检测等行业,均普遍呈现出“成熟领域将抓住技术升级和需求提升而焕发新生动力,为相关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而新兴领域唯有凭借核心技术方能占领市场制高点而实现替代、填补空白,使相关企业赢得跨越式增长机会”的大趋势。

  公司将洞察全球行业格局和趋势的新变化,依托“渗透率提升和市场占有率提升”的成长逻辑,基于激光器的领先优势和“光源+光学/运控/视觉+工艺”平台能力,优先以“工业应用”和“生物医疗应用”两个规模大、成长性好的领域为重点方向,选择“有深度、有宽度和有长度”的细分应用场景,一方面,通过精耕深耕细分成熟市场来夯实持续健康的经营基础,另一方,通过创新驱动布局“蓝海”市场,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致力于以“先人一臂”的姿态实现在相关“痛点”领域的技术突破、产品突破和市场突破,赢得跨越式增长机会。

  融合“技术引领”和“市场导向”两个维度,短中期兼顾来布局技术和产品路线,持续打造激光器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提速在新兴应用场景的布局,完善海外市场能力建设,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赢得跨越式增长机会。

  2023年,公司将坚持打造激光器领先优势的定位不变,坚持进一步拓展下游应用场景的思路不变,坚持把海外市场作为重要增长动力的决心不变。

  激光器是公司的“立身之本”,也是提高激光技术渗透率的“能力之要”,因此,公司将持续打造激光器的领先优势。公司将布局新一代激光器技术,围绕短脉冲、短波长和高功率等方向开发新型激光器,为满足尖端应用场景的需求做相关储备;将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深度定制激光器,以解决特定行业的“痛点”需求;将对成熟产品进行升级,同样凭借创新以实现更优的性价比。

  在高值医疗植/介入器械领域,公司将延展专业能力、丰富产品管线、提高市场覆盖。在光伏领域,公司将加快拓展TOPCon激光掺杂和Perc提效升级的市场,推进TOPCon下一代产品和BC相关设备的研发工作,根据钙钛矿技术产业化节奏推进相关布局。在超硬材料领域,公司将依序落地相关业务。在新一代显示领域,公司已于近期启动MicroLED项目,计划布局一条巨量转移工艺示范线。

  关于MicroLED业务,公司于五年前开始储备相关技术,现已对“外延制造、芯片制造、驱动设计、巨量转移”等制造流程积累了深刻的认知,实现了自主激光器在该行业的现场应用,具备了“巨量转移和修复”环节所需设备和工艺的开发能力,并可为协同提升良率和降低成本在“外延制造、芯片制造和驱动设计”等环节提供工艺建议。公司计划依托该巨量转移工艺示范线来助力MicroLED产业链加快商业化进程。

  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充海外销售团队,以子公司美国AOC为龙头,逐步在德国、日本和香港建设营销中心,瞄准半导体、生物医疗和消费品等行业,推动海外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公司将有序推进固体激光器及激光应用模组生产项目,保障产能需求;有序推进营销及技术服务网络中心建设项目,延伸营销触角,增强市场覆盖率和品牌影响力;有序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逐步构建完整的信息化生态链。同时,基于对重点项目计划的考虑,公司决定延长“激光及激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和“营销及技术服务网络中心建设项目”的周期,将资源向相关方向倾斜,提高资源的利用质量,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全球、经济和社会等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所加剧,一方面,行业景气度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原材料价格水平、物流通畅性等方面均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举措将带来有利因素。

  应对措施:加强市场调研,趋利避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夯实持续健康的经营基础,赢得跨越式增长机会。

  与国外品牌相比,公司可依靠一体化能力、高效的响应速度等优势取得胜算,并使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行业成熟度有所提高,可能会有更多国内企业加入竞争,从而导致局部产品线的竞争加剧。

  应对措施:面对局部产品线竞争加剧的可能性,一方面,公司将继续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和采购策略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公司将凭借品牌、客户和质量优势结合灵活的市场策略以应对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以创新驱动解决行业“痛点”来不断开拓“蓝海”市场的策略方是超越竞争的长期之道。

  未来,业务规模、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会带来管理风险,特别是新业务的快速开拓、保持高效运营的要求都可能使公司管理能力面临挑战。

  应对措施:公司将聚焦主业,优化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建设,审慎开展投资或非核心业务重组,以降低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风险。

  公司坚持以创新驱动来开拓“有深度、有宽度和有长度”的细分应用场景。但是,随着业务不断向高端应用场景挺进,行业“痛点”的影响因素愈加复杂,创新工作可能在进度、效果等方面出现不及预期的情况。

  应对措施:公司计划成立战略市场部,加强对新兴应用场景的商业价值和可行性的评估工作;充分依托技术创新中心,以稳健投入扎实做好工艺验证等前期工作;继续坚持“理论指导创新”和“技术复用”的原则,确保研发工作精准和高效。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英诺激光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